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央行数字货币推出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
作为掌握中国金融重要交易网络的中国银联,其执行董事、中国工程院院士柴洪峰在9月6日2019中国(上海)区块链技术创新峰会上表示,前期中国银联借鉴国内外数字货币的研究经验,已经研究并论证了银联网络支撑法定数字货币的可实施性。
这意味着数字货币在金融机构与客户端之间的并网发行已经不存在技术障碍。
同日,《上海证券报》报道,央行支付结算司副司长穆长春日前已经被任命为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数研所)所长,即将赴任。
作为央行数字货币研发和应用的核心部门,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一职已经空缺11个月,数研所掌门人变动自然备受外界关注,尤其在当前央行数字货币加速推进的情况下。
值得关注的是,数研所人事变动距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表态要加速推进数字货币刚满一周。
就在七天前,易纲在深圳会见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表示要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机遇,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开展数字货币研究等方面先行先试,实现深圳金融业高质量发展。
在半个月前刚刚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中,明确支持在深圳开展数字货币研究与移动支付等创新应用。
如无意外,深圳将是央行数字货币的先行地。
1
关键的数研所掌门人
其实早在2014年,时任央行行长的周小川便提出构建数字货币的想法,央行也成立了全球最早从事法定数字货币研发的官方机构——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
在筹备之初,数研所还是技术挂帅,2017年5月,央行内部宣布,原人民银行科技司副司长姚前出任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副所长由原科技司科技处处长、丝路基金技术总监狄刚出任。
两个月后,2017年7月3日,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在北京正式挂牌成立。根据央行公布的信息,数字货币研究所是央行旗下专门从事数字货币的技术和应用可能的研究机构。
对于技术官员出身的首任数研所所长姚前对外曾经描绘数字货币的应用场景:未来的法定数字货币体系将有着自己的生态系统,整个生态圈是“央行-商业银行-终端用户”。
其中,终端用户涉及全社会各种主体,可以是机构,包括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NGO等,也可以是个人。连接整个生态圈的,是通信基础设施即终端用户的终端设备。
经过多年的技术研发和攻关,数研所在区块链和数字货币方面的技术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最新一期的“2018年全球区块链专利企业排行榜(TOP100)”中,中国人民银行数研所获得44项专利,超越众多研究机构和大型金融机构位列全球第五,同时也是排名最靠前的央行研究机构。
去年10月,姚前正式出任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穆长春赴任后即将成为第二任所长。
区别于比特币等区块链技术,央行数字货币强调是中心化货币。
近两年,世界上一些国家的央行也纷纷计划实践某种形式的央行数字货币(CBDC),多个国家的中央银行早已宣布启动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货币研发,乌拉圭已经发布了一个CBDC项目。中国、巴哈马、加拿大、瑞典、东加勒比货币联盟以及乌克兰都在积极探索中。
2
闭环测试待考
作为央行主管支付结算的副司长穆长春出掌数研所,侧面显示数字货币已经从技术研发阶段逐步进入应用阶段。
“现阶段的央行数字货币设计,注重M0替代,而不是M1、M2的替代。这是因为M1、M2现在已经实现了电子化、数字化。用央行数字货币再去做一次M1、M2的替代,无助于提高支付效率,且会对现有的系统和资源造成巨大浪费。相比之下,现有的M0(纸钞和硬币)容易匿名伪造,存在用于洗钱、恐怖融资等的风险。”此前,穆长春在一个公开论坛表示。
而最能体现央行在数字货币思路的,莫过于今年8月底,央行印发的《金融科技发展规划》,对金融科技发展,包括数字货币的研发和应用提出详细的方案,其中提出到2021年要实现金融科技国际领先,应用水平先进可控。
至此,中国数字货币顶层设计思路基本成型、实施路径渐次清晰。
《中国日报》曾在9月3日援引中国央行官员透露,央行数字货币已经开始“闭环测试”,测试中会模拟某些支付方案并涉及一些商业和非政府机构。不出意外,中国将第一个推出央行数字货币(CBDC),全球央行数字货币元年即将到来。